西安:“农机云课堂”特邀全国专家开讲 探索转型升级“西安模式”新路径

【作者 : 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 张海娟】  【发布时间 : 2025-10-03 09:06:42】   【来源 : 省农机信息网】  【打印本页】

为破解“种地挣钱难、农机作业挣钱难”的产业核心难题,探索以智能化驱动粮食单产与经营效益双提升的“西安模式”,9月29日市农机总站第41期“农机云课堂”成功开讲,特邀中国农机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潘超,作题为《“人工智能+农机农艺融合”助力粮食单产提升与农机服务组织转型》的专题讲座,抓住农机产业当前需解决“需求侧”疲软的根本性问题,为我市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前沿思想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930092119_65_99.png

潘超秘书长现场讲授,当日收看人数3.14万

专家以实证成果指明转型方向。本次特邀专家潘超秘书长,其研究与实践代表了国内“人工智能+农机农艺融合”领域的先进水平。其核心成功案例——河南安阳中试基地,在盐碱化沙土地上实现了“吨半粮”目标,并创造了玉米、小麦单产双提升20%的权威测产记录(该成果已被农业农村部收录)。更为关键的是,他探索出了一套培育“对种植效益负责”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的技术路径,为当前“小散弱”以及单产大幅提升困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探索“西安模式”的紧迫和必要性。当前,我市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存在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服务组织盈利与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等挑战。传统的增产方式边际效应递减,必须引入新质生产力。潘超秘书长带来的是一套以数据为新“肥料”、以智能农机为执行终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农机技术人员结合西安实际,探索将先进技术本土化的“西安模式”,这不仅是提升粮食单产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论与案例结合探索出未来技术和组织路径做法。安阳的实践,通过构建“天-地-机-人”协同的智慧种植技术体系,实现了灌溉、施肥、施药的精准变量作业,对作物生长、土壤墒情、病虫害情的精准诊断与决策,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源浪费,成为实现单产跨越式提升的技术关键。与此同时,推动农机服务组织从单纯的“机械作业服务商”向“农业生产效益承包商”转型,培育“技术托管型”数字农服组织新主体。其依托智能农机与数据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 “耕、种、管、收”全程化、数字化的托管服务,并敢于以“保底产量”或“增产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从根本上解决“为谁种地”的动力问题。

此次培训在我市农机大户与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引发热烈反响。全国农机土专家杨延勉表示:“以前觉得人工智能很遥远,今天才知道它已经能在田里算出产量。我非常渴望学习这种用数据指导种地的本事。” 高陵镐哲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珂则认为:“如果能像专家说的那样,用数据和智能农机给农户‘打包票’,我们的作业订单和收益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西安市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机系统和经营主体,不仅仅将本次学习视为一场讲座,更应视为一次思想解放和行动动员。下一步,主动谋划工作,支持有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先行先试,努力将“他山之石”锻造成契合西安地域特色的“良工之器”,走出一条依靠新质生产力的粮食单产提升与农机化转型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