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余套农机具保丰收——阴雨中的渭南“粮仓保卫战”
【作者 : 陕西日报记者 陈宏江】 【发布时间 : 2025-10-14 12:28:47】 【来源 : 省农机信息网】 【打印本页】
寒露已过,关中平原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秋收时节。在渭南广袤的田野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粮仓保卫战”正在进行。
渭南市作为“关中粮仓”,是陕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9月以来,渭南市遭遇间歇性大范围降雨,农田土壤含水量持续饱和,给秋收作业带来严峻挑战。“今年秋收时间较往年普遍推迟10天左右。”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王若勇介绍,“根据最新研判,全市秋粮在10月12日至15日进入大面积成熟期。我们必须抓住每一个晴好天气的窗口期。”
10月13日,在大荔县韦林镇望仙村连片的玉米地里,履带式收割机正轰鸣作业。村民趁着雨歇间隙,紧张地进行抢收作业。
面对严峻形势,渭南市农业部门打出“组合拳”,全力保障秋收进度。在农机调度方面,渭南市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应急作业网络。大荔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涛告诉记者:“我们调配了全县37台履带式收割机和62台粮食烘干设备,同时积极从其他地区调配收割机,确保秋粮能收尽收、颗粒归仓。”
“三秋”期间,渭南市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9万余套,其中玉米收获机4600余台、播种机9900余台。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湿软田地作业难题,全市调度履带式收割机156台,有效解决了雨后农田机械进地难的问题。
为保障收获的粮食安全入库,渭南市建立了从收割、运输到烘干、储存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全市公布“三秋”粮食烘干点位207个,日烘干能力达1.7万吨。同时,渭南市开通13部“三秋”机收服务热线,成立78支农机应急作业队、37支农机应急保障队、12支农机应急服务队,确保关键时刻“派得出、顶得上”。
除了机械化保障,渭南市还组织1887名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三贴近”为民办实事夺丰收活动,为农民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
“我们大力推广夏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最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王若勇表示。
在这场与天争时的“粮仓保卫战”中,渭南市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用科技和汗水守护粮食。截至10月11日,全市已收获秋粮89.14万亩,进度达23.34%,抢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在全力抢收的同时,秋播工作同步推进。截至10月11日,渭南市已播种小麦5.14万亩,进度1.17%;播种油菜10.75万亩,进度55.13%。王若勇介绍:“我们印发《渭南市2025年秋播小麦油菜品种布局指导意见》和《渭南市2025年小麦油菜秋播技术指导意见》,重点在2个小麦整建制推进县、8个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21个‘吨粮镇’和90万亩‘三主融合’展示田落实小麦集成增产技术。”